本該在區塊鏈市場理性引導的媒體
卻在很多時候充當了利益相關方
區塊鏈技術受到廣泛認可,但在現階段,對其投資仍需保持理性。www.emoneybtc.com
風口下的區塊鏈媒體:
是公器,還是利益相關方?
“區塊鏈一天,互聯網十年。”
這句在創投圈廣泛流行的話,是時下區塊鏈火爆場景的寫照。大意是說,有些人在區塊鏈行業裡一天掙的錢,相當於在互聯網時代裡十年打拼積累的財富。
盡管充滿專業化詞匯,但區塊鏈的確成了風口。區塊鏈技術被認為是繼蒸汽機、電力、互聯網後,又一次顛覆性的科技突破,其未來應用前景被廣泛看好。
薛蠻子、徐小平等投資界大佬,也紛紛高調表示看好區塊鏈。在區塊鏈一次次引發資本狂歡的同時,從2017年下半年至今,數以千計的區塊鏈媒體扎堆出現。
今年3月以來,在資本市場,關於區塊鏈媒體的勁爆新聞,讓人目不暇接。比如,上線僅26天的火星財經,估值1.5億;某區塊鏈媒體點擊量不到200的一篇軟文,要價10萬元;一家區塊鏈媒體年薪60萬招聘記者,推薦成功者獎一部iPhoneX。
多位受訪對象表示, 對資本席卷下的多個區塊鏈媒體而言,“天價軟文”“虛假報道”“賺取服務費”等亂象的背後,隱藏了區塊鏈領域的一條完整的利益鏈,媒體在該鏈條中扮演的角色舉足輕重。
“這個行業很多人都走火入魔了,搞壞了中國創投環境。”鉛筆道—— 一家專注於創業者報道的創投媒體創始人王方在接受《中國新聞周刊》采訪時直言。
在他看來,從區塊鏈媒體到交易平台,加上中間站台的“顧問”,以及做白皮書的人等,構成了一條產業鏈。
“三無媒體”受熱捧在區塊鏈受到追逐的同時,區塊鏈媒體也受到熱捧。
公開資料顯示,從3月1日到3月9日,相繼有區塊之家、深鏈財經、金錢報、巴比特、火星財經、塊連線、陀螺財經等七家區塊鏈媒體宣布獲得融資。
3月1日,深鏈財經宣布獲得1000萬天使輪融資;3月2日,巴比特宣布完成1億元A輪融資;3月6日,火星財經宣布獲得A輪融資,估值1.5億人民幣,此時距離其上線僅26天。
3月9日,陀螺財經公眾號宣布獲得700萬天使輪融資。
關於區塊鏈媒體的數量,目前沒有一個官方的統計。創業黑馬戰略投資總監兼內容總監韋龑告訴《中國新聞周刊》,今年3月初,他們的一個調查顯示,全國已有700多家區塊鏈媒體,其中比較活躍的有200多家。
“現在,在騰訊微信公眾號申請注冊區塊鏈自媒體時,含有‘區塊鏈’三字的公眾號名字已經無法注冊。”
據雄心財經出品人王冠雄了解,目前區塊鏈領域的大型專業媒體有十多個,如果算上公眾號有上千個。另外,很多傳統媒體也開通了區塊鏈頻道。
王冠雄稱,這些區塊鏈媒體大體上可分為四類:一、專業做區塊鏈的媒體,比如金色財經、巴比特,這類媒體內容較全,有資訊、專欄、交易數據、攻略等,算是一站式的平台;二、資深的自媒體平台,比如火星財經、雄心財經。這類媒體往往是從互聯網起家,對於比特幣、區塊鏈有深刻的認識;三、一些財經媒體開辟的區塊鏈公眾號;四、互聯網門戶開設的區塊鏈板塊,比如騰訊科技和新浪科技,都已經開了區塊鏈板塊。
區塊鏈媒體的質量參差不齊。人民網旗下專注於創業與投資的“人民創投網”曾發文稱,多數區塊鏈媒體“無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,無網絡出版許可,無新聞工作者職業道德准則”,屬於典型的“三無媒體”。
在這種背景下,區塊鏈媒體為什麼成為投資人的香饽饽?多位受訪的投資人表示, 主要還是受到2017年比特幣價格上升,以及ico造富神話的影響。投資人看到了媒體在ICO中起到的包裝、造勢作用,因而看好其發展前景。
雄心財經出品人王冠雄告訴《中國新聞周刊》,區塊鏈、比特幣真正火起來,是在2017年下半年有了ICO之後。很多人看到有人通過該領域的投資發了財,於是開始集中關注。
ICO,全稱為Initial Coin Offering,源自股票市場IPO概念,是指區塊鏈項目首次發行代幣,募集比特幣、以太幣等數字貨幣的行為。
中國社會科學院金融研究所法與金融研究室副主任尹振濤說,在ICO投資用比特幣或者以太幣等,不要現金,“因為使用現金就涉嫌非法集資。現在很多人買不起數字貨幣,於是大家組團投資” 。
這一過程中,在這個圈內開始流傳著很多傳說:有人1天獲得了33倍的回報;有的一個代幣的價值被炒到相當於一套別墅;有的10萬投入,一周後就變成了2000萬。
財新曾報道稱,央行相關人士研究了大量的ICO白皮書,得出的結論是:“90%的ICO項目涉嫌非法集資和主觀故意詐騙,真正募集資金用作項目投資的ICO,其實連1%都不到。”
2017年9月4日,中國人民銀行、中央網信辦、工業和信息化部等七部委發布公告,ICO被定性為未經批准非法公開融資的行為。此後,大量交易平台紛紛移至海外平台躲避監管。
幣圈自媒體人“王團長”表示,幣圈就是襁褓中的小baby,一點風吹雨打就會感冒流鼻涕。“我們經常看到一條捕風捉影甚至是憑空捏造的消息,引發市場大瀑布。”
多位受訪者告訴《中國新聞周刊》,項目方和投資人賺錢的方式主要有兩種:一是經過媒體宣傳後,項目上市,大賺一筆;二是利用這股熱潮,投資人借助媒體把一些空殼項目包裝成區塊鏈的項目,讓他們去交易所發幣變現。
區塊鏈自媒體的大量湧現,被認為會助長區塊鏈行業的泡沫化。財經評論員、數字貨幣分析師肖磊稱,這會使得一些好項目更難讓大家看到,而一些爛項目則通過大力度媒體投放進入大眾視野。
炒作的邏輯《中國新聞周刊》浏覽多家區塊鏈媒體頁面,發現其內容大多涵蓋行業信息、人物專訪、數字貨幣報價等,也有媒體表示要做行業內的深度報道。
據鉛筆道報道,區塊鏈媒體的文章大多非原創,內容從各大媒體(含國外)轉載;文章占比最大的是1000字以下的短資訊;公司報道數量較少,字數在1500至3000字。
多位受訪者稱,區塊鏈媒體收費都是明碼標價,不過他們往往不直接要錢,而是收取比特幣或以太幣等。
區塊鏈媒體雖然眾多,但真正大型專業的媒體只有10多家,比如幣世界、金色財經等,他們被業內稱為“頭部媒體”。
人民網旗下的“人民創投”3月17日透露稱,區塊鏈“頭部媒體”幣世界的營銷報價為,快訊單條2個以太幣(價值約1萬人民幣),專訪一篇15個以太幣(價值約7.5萬人民幣)。
該文還稱,一些區塊鏈 “頭部媒體”月收入最高能到2000萬元~3000萬元。非頭部的區塊鏈媒體報價則要低很多,比如一家非頭部的頭條號、微信公眾號、微博等渠道的單條報價在800元左右,但其單月收入也能達到十幾萬。
鉛筆道曾援引一位信息源的說法稱,某家他從未聽過的區塊鏈媒體,在收費很低的情況下,2017年純利潤達到了2000萬元。
還有區塊鏈媒體將內容打包,售賣高價套餐。“圈內某家頭部媒體的套餐為:3篇文章(報道)+12條快訊,報價5個比特幣,價值約31.5萬元人民幣(截至3月2日)。”一位知情者告訴《中國新聞周刊》。
鉛筆道創始人王方說,區塊鏈頭部媒體之所以獲得高額收益,還可能與有償新聞相關。
他稱,一位投資人曾向其透露,業內有多家區塊鏈媒體打著內容旗號,事實上是做軟文。一個在業內廣泛流傳的故事是,有一篇點擊量不到200的軟文,報價高達10萬元/篇。這家媒體成立不久,今年剛剛宣布獲得融資。《中國新聞周刊》向該媒體求證天價軟文一事,未得到回應。
多位受訪的投資人和區塊鏈媒體人稱,點擊200、收費10萬這個案例,在區塊鏈圈子裡算是極端的案例,沒有代表性。
還有的區塊鏈媒體基於自身的利益,會策劃虛假報道。王冠雄稱,區塊鏈或者比特幣的新聞,很容易引發比特幣價格的波動,通過新聞炒作,能夠影響比特幣的價格,很多人可以從中牟利。
他舉例稱,某家媒體放出比特幣要被嚴厲監管的假消息,就會有人拋售比特幣,比特幣大跌,他們抄底吃進,然後再發布幾條利好的消息,比特幣大漲,他們再賣出比特幣。
“最近有個空氣幣,先是被說成要被BAT收購,然後又辟謠否定。在這個過程中,莊家很容易從中獲利。”
另外,有的采編人員專業素質較低,也會造成假新聞。
一位采訪對象表示,由於比特幣和區塊鏈在境外的活動空間較大,目前區塊鏈資訊多來自於境外,翻譯海外區塊鏈新聞是目前很多區塊鏈媒體資訊的主要來源,這對編譯者的外語水平和區塊鏈知識都有要求,一點細微差錯都有可能曲解原文本意。
由於原創能力匮乏、編譯水平有限,區塊鏈媒體間的抄襲糾紛時有發生。
2月21日,鏈得得創始人趙何娟連發兩條朋友圈,怒怼金色財經侵權其文章《第一家“跑路”的交易所出現,以德停止交易》,“你們太不要臉了,不是第一次抄了,不是第一次侵權我們了。”
一位受訪業內人士說,真正有能力的采編人員還在觀望,而區塊鏈媒體招進來的采編人員,很多都不太懂技術,有時候難免會出現差錯。
這位業內人士說,區塊鏈媒體要求的是既懂區塊鏈、又懂媒體的復合人才。但是區塊鏈市場膨脹太快,媒體從業者跟不上這種需求,一時間出現真空,結果是很多不具備采編資格的人進入了這個行業。
在競爭激烈的背景下,區塊鏈媒體也逐漸重視原創性和采編隊伍水平。
“月薪3萬招聘記者、6萬招聘編輯。”“年薪60萬招記者,推薦成功後推薦人獲得一部iPhoneX。”類似這樣的區塊鏈媒體廣告,雖被質疑有自我炒作的成分,但也反映了當前區塊鏈媒體“搶人”的迫切心情。
據BOSS直聘數據顯示,2018年前兩個月,區塊鏈相關人才的招聘需求已達到2017年同期的9.7倍。
“區塊鏈媒體現在對於人才是求賢若渴,包括編輯、記者、運營、技術,都需要。”一位已經跳槽至區塊鏈媒體的前傳統媒體人說,“現在的問題是,媒體實在太多了,競爭無序。”
創業黑馬戰略投資總監兼內容總監韋龑則說,大多數區塊鏈媒體廣告費沒有所傳的那麼誇張,刊例價格和傳統媒體也差不多。原來一些區塊鏈媒體主要靠翻譯國外文章,缺少深度和原創文章,現在有的區塊鏈媒體也想往深度走、做測評,也算是一種積極的變化。
“割韭菜”除了一些收費的資訊、專訪等欄目,許多區塊鏈媒體頁面上都有硬廣告。
一位區塊鏈媒體人告訴《中國新聞周刊》,很多廣告都是廣告主自己寫好後,花錢放上去的。很多投資人和廣告主並不看重媒體的權威性,也不在乎有多大點擊量,他們針對性很強,只想讓媒體背書,以便於“割韭菜”。
“主要能針對性地讓‘韭菜們’看到就行了。內容出來後,項目方會積極通過微信群等多種方法傳播擴散。”
“割韭菜”,指莊家低位買入,炒高幣價,等散戶進來後再高價賣出獲利,接著再砸盤砸到低位,重復以上套路。而散戶就像“韭菜”一樣,割完一批,又有新的一批入場。
鉛筆道曾發文稱,由於幣圈信息嚴重不對稱,“韭菜”的判斷力比二級市場的股民更差,媒體品牌背書的作用更加凸顯。
據王方了解,很多區塊鏈項目若要ICO,大致需要經過10個步驟:1.向ICO前輩老司機學習套路;2.外包技術,制作白皮書;3.找大佬站台;4.聯系海外基金會、注冊公司、律師認證等;5.私募;6.巨額交易費搞定交易平台;7.打點媒體刷一波宣傳;8.上線發幣;9.坐莊操作價格;10.收割韭菜。
多位受訪者稱,區塊鏈項目在ICO過程中,媒體的品牌背書是利益鏈上的重要一環。“市面上有那麼多要做ICO發幣,都需要包裝來說服韭菜,而這靠的就是投資人大佬和媒體。”自媒體人李慕陽稱。
王冠雄稱,在區塊鏈媒體中,存在“裁判下場踢球”的現象。他稱,在傳統金融領域,券商和交易所以及媒體往往是獨立的個體,如果三家是一個主體,就很容易滋生腐敗,最終受害的是廣大的中小投資者,他們被當成“韭菜”赤裸裸地收割。
據王冠雄了解,在區塊鏈媒體中,有些不但圈內頗有影響力,還掌握著交易所,自己還運作項目。這種項目在自己的媒體上大肆宣傳,輕松在自己的交易所上線,就算是“空氣幣”,也會被搶購一空。
人民網旗下“人民創投網”發文直指,區塊鏈垂直領域頭部“媒體”金色財經的創始人杜均,同時也是數字貨幣交易所火幣網、節點資本的創始人。身兼數字貨幣“媒體”、承銷商、坐市商三重身份,金色財經不單是一個服務於投資者的媒體平台,更像是為“割韭菜一條龍”服務的一個重要工具。
創業黑馬戰略投資總監兼內容總監韋龑也向《中國新聞周刊》表示,過去傳統的創投媒體,只負責報道投融資情況、宣傳企業等,不影響交易端的決策和市值。“現在做區塊鏈媒體,經過ICO後,區塊鏈媒體本身就成了創業公司。而且通過寫某某幣很火,影響交易決策,帶動其價格上漲,裡面利益很大。”
他稱,在幣世界等交易平台推出一種虛擬貨幣後,區塊鏈媒體多報道一些該幣的利好,引起大家關注都去投資的話,區塊鏈媒體會得到一部分募資份額。
一位區塊鏈媒體主編告訴《中國新聞周刊》,很多區塊鏈媒體跟交易所有交情,他們會幫著推銷項目,成功後大約可以向項目收取2個比特幣。“一些項目方也捨得在媒體身上花錢,因為上市後能募集更多錢。”
這位主編表示,媒體看似前沿,其實在這個利益鏈上所處的位置還是比較末端。項目方為了盡快上市賺大頭,會很捨得給媒體砸錢。“出這點血根本不是事兒,關鍵是利用媒體能迅速擴大影響力,讓人願意買他們的幣,能達到這個效果錢就沒白花。”
王方稱,天價軟文等是區塊鏈媒體最表面的收入,其真正的利益是直接參與交易:推薦項目ICO,打通交易平台,有些甚至從中獲取高昂服務費,最高可達募資額的40%~50%。
某國內知名數字貨幣交易平台的一位負責人告訴《中國新聞周刊》,交易所上幣有嚴格的評判規則,一個項目如果想在交易平台進行交易,平台會綜合評估其實力。
不過該負責人也表示,很多區塊鏈媒體也會在項目方和交易所中間牽線搭橋,將項目引薦給交易平台負責人。
相比對媒體的重視,部分區塊鏈項目在白皮書的制作上卻有些敷衍。
據王方了解,很多區塊鏈項目白皮書的真實性都存疑。因為制作白皮書的一方會考慮自己買了項目後,還有更多的韭菜來接。“他們甚至不在乎這個項目是干啥的。這是一個嚴重的賣方市場。”
為讓普通投資人看懂、看清形形色色的區塊鏈項目,區塊鏈媒體“區塊鏈大本營”推出了國內外區塊鏈項目評級欄目——火鏡評級。
“區塊鏈大本營”一位負責人告訴《中國新聞周刊》,火,指的是區塊鏈行業火爆的現狀;鏡,希望這個欄目成為“萬幣齊發”“妖孽橫行”的區塊鏈時代的一面“照妖鏡”。
該負責人稱,火鏡評級項目匯集了國內眾多區塊鏈技術專家,專家組更多會以白皮書為基礎,對項目做深入點評,以此讓人能辨別出該項目到底值不值得投資。
據悉,“火鏡”已經做了兩期,其中第一期做了某區塊鏈項目的白皮書。專家組通過五個維度評審,認為該白皮書得分5.6(總分10分),問題包括:對生態系統的敘述不完整,對於白皮書架構也不完整,短短12頁,竟然連團隊介紹都沒有,除了這些,竟然還出現了很多錯別字。
該項目在2018年2月23日上線進行交易時,從開盤價0.09231美元,一度飙漲至80美元,隨後穩定在4美元左右,漲幅讓人目瞪口呆。
據了解,該項目此次上線交易,一共發行70億代幣,流通量為35億個,按4美元一個計算,總市值高達280億美元。
王方表示,跟牛市一樣,區塊鏈總有泡沫破裂的時候,很多人湧入這個市場,都想趕在泡沫破滅前完成募集資金。“但裡面隱藏的風險也挺大,被割的韭菜早晚會醒悟,不願意賠錢,其他韭菜又不來,韭菜沒了後,發幣人就不給錢了。”
自律與他律2018年3月15日,由钛媒體集團創始人、鏈得得創始人趙何娟發起倡議,數十家區塊鏈媒體共同發起的區塊鏈行業媒體自律公約組織,在消費者保護日這天,在中國人民大學正式締結《區塊鏈行業媒體自律公約》。
活動當天,已有超過40家媒體,在自己的官方網站發布了自律公約聲明。聲明稱,審核和發布所有信息均應秉持客觀與專業原則,禁止以負面報道為由要挾收取任何一方費用,絕不蓄意散布虛假信息(無論利空還是利好)誤導或欺騙投資者,擾亂市場。
趙何娟告訴《中國新聞周刊》,從行業自律角度講,還是應該打造專業的職業規范。“區塊鏈媒體行業內還是有很多想認真做事的人,大家也看好區塊鏈前景,所以想以認真和專業的態度做些事。”
有評論認為,在區塊鏈這個造富風口之下,單靠媒體平台自身的約束力對所產出的內容進行把控是很難實現的,還需要監管部門出台政策和措施來約束,司法機關也要對違法行為及時查處。此外,對於自媒體來說,運營平台也需承擔起監督和審查的責任。
近段時間,針對虛擬貨幣和區塊鏈媒體的整頓大幕已經開啟。
3月29日,央行官網發布消息稱,央行召開2018年全國貨幣金銀工作電視電話會議,會議就2018年重點工作做出部署,其中提到,將開展對各類虛擬貨幣的整頓清理。
當日,交易平台Bitstamp和GDAX數據都顯示,比特幣跌破8000美元,3月跌幅接近25%。除了比特幣,其它數字貨幣也集體下跌,以太幣大跌7%,瑞波幣大跌6.61%,萊特幣跌9.5%。
早前 ,在2017年數博會區塊鏈主權管理與應用創新高峰論壇上,中央網信辦信息化發展局副局長張望也強調,中央網信辦信息化發展局將加強相關政策研究,通過密切跟蹤全球區塊鏈發展的態勢,掌握中國區塊鏈發展的情況,評估可能存在的風險,積極開展相關研究,為制定政策奠定基礎。
王冠雄稱,區塊鏈現在特別需要科普,一方面不要神化它,說它幾乎是萬能,也不要妖魔化它,說它是龐氏騙局。“區塊鏈需要聲量。現在從比特幣到區塊鏈都被嚴管,整個行業在中國已經處於休眠狀態,區塊鏈技術需要普及,行業需要拉拉隊。”
《光明日報》在《區塊鏈技術將如何改變生活》一文中表示,在高度重視區塊鏈技術帶來巨大變革的同時,也要理性看待它面臨的風險和挑戰。
某專注於區塊鏈行業的風投公司創始人告訴《中國新聞周刊》,行業資金量大的時候,會有大量創業公司進來,產生大量行業媒體也是正常。今後,隨著區塊鏈技術越來越被人熟悉,相關監管措施落地後,投資人的投資也勢必趨於理性。
該投資人稱,如果一個團隊跑路了或出現欺詐行為,對投資人也是傷害。所以,他們現在投資的時候,會派公司專業的法務團隊和財務團隊去調查這個團隊背景。
該投資人稱,他們也接觸過一些區塊鏈媒體,他們的投資邏輯跟傳統VC的投資邏輯一樣,也要看這個團隊的內容生產能力到底有多強,能不能存活下來,團隊對未來發展規劃到底清晰與否。
“我們今年前3個月時間,看了200個項目,只投了3個項目,其中沒有區塊鏈媒體。”
這位投資人並不是特別看好區塊鏈媒體的長久影響力。“任何一個行業早期需要信息,需要媒體,行業成熟後,媒體在裡面價值就小了”。